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1)。青林翠竹,四時(2)具備。曉霧將歇(3),猿鳥亂鳴;夕日欲頹(4),沉鱗競躍(5)。實是欲界之仙都(6)。自康樂(7)以來,未復有能與(8)其奇者。
課下注釋: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班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5)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6)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7)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
(8)與(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wù)摰脑掝}。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靈猿麗鳥啼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詮闹x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
單句剖析
《答謝中書書》最后一句話“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庇惺裁囱酝庵??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fā)了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情感: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gòu)成優(yōu)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gòu)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fā)端,然后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晴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tài),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tài)表露無疑?!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介紹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晚號華陽隱居,華陽真逸,華陽真人。劉宋時丹陽秣陵(今句容)人。 因為他知識淵博,武帝即位后,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向他請教,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在藥學方面,他除煉丹外,對本草特有研究。 永明10年(公元492年),四十歲的陶弘景厭倦于官場斗爭,辭職后,在句容縣的句曲山隱居,專心致力于醫(yī)學等科學研究。 句曲山又名茅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宮,以“華陽之天”命名,而弘景亦以此為號“華陽隱居”,開始了采藥著述和游歷生活。 公元536年(大同二年),陶弘景年八十五歲,無病而卒。臨死時,他囑咐弟子對他“薄葬”,弟子按他的遺囑執(zhí)行了。死后被追贈為“中散大夫”,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推崇葛洪學說,對葛洪評價很高,他在補闕葛洪《肘后方》 時,為了避免后人將其所添補的東西,誤認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紅筆寫出來,以示區(qū)別,這種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是可貴的。再如,他在補闕《肘后方》時 ,并不是盲目繼承葛洪之學,而是對其缺點錯誤進行了刪改,提高了原書的科學價值 。由此看來,他于“補闕”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證修改工作。因此,葛洪的學術(shù)成就 ,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學術(shù)思想在內(nèi)。 陶弘景長期從事游仙采藥和煉制丹藥的實踐,不斷豐富了醫(yī)藥學知識,他發(fā)現(xiàn)《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幾經(jīng)戰(zhàn)爭破壞與多次轉(zhuǎn)抄和錯簡,已十分殘缺不全,在此基礎(chǔ)上陶氏根據(jù)所得殘卷,“精粗皆取,無復遺落”,作了大量的歸納整理、增補修訂工作,“苞綜諸經(jīng),研括煩省”,“分別科條,區(qū)畛物類,兼注之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經(jīng)道術(shù)所須”。著成《本草經(jīng)集注》一書。為我國藥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陶弘景一生著書很多,約二百二十三篇。其中關(guān)于醫(yī)藥學的有《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藥方》五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養(yǎng)性延命錄》二卷,《人間卻災(zāi)患法》一卷,《集藥訣》一卷等。其中絕大多數(shù)均已散失 。 《本草經(jīng)集注》,全書共七卷。是陶氏在醫(yī)藥學著作中的代表作,它是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收載藥物365種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整理,并根據(jù)《名醫(yī)別錄》增添了藥物365種,共計730種,分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類而編撰成的,約成書于公元536年(?),是我國繼《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后,第一部按照科學方法分類的,有條理,有系統(tǒng),并有豐富內(nèi)容的中藥學名著。書中明確指出藥物的產(chǎn)地、采 制方法和藥物的療效有密切的關(guān)系。并對藥用植物的鑒別也有詳細的記載。同時,還考訂了古今藥物的度量衡。此外,本書最早著錄于阮孝緒的“七錄”中,從唐到北宋初年都有流傳,直到公元973年(宋開寶六年)開寶本草流傳后,才逐漸消失。但其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之中,現(xiàn)僅存敦煌石室藏本的序錄殘本。另外 ,他還撰有《效驗方》,五卷,是一部臨床實踐的資料,對后世醫(yī)治疾病,起了一定的作用。 《肘后百一方》,是在搜集整理散失不全的葛洪《肘后方》的基礎(chǔ)上,進行增補而成的。在收集到原書七十九方的基礎(chǔ)上,又增添了二十二方,共一百零一首。是治療內(nèi)外諸疾及論述藥物學的一部著作,全書共三卷,上卷三十五首,主要講內(nèi)科疾患 ,中卷三十五首,主要講外發(fā)病,下卷三十一首,講“治為所物所苦疾”。仍不失葛洪原意,為一部適應(yīng)倉卒發(fā)病的急癥藥物手冊。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lǐng)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課下注釋: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
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xìnɡ):均為水生植物。
但少閑人: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jīng)]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樣空靈澄澈,水中各種水藻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清閑的人??!
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nèi)而不得不表現(xiàn)于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chuàng)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霸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边@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yīng)該寫“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删驮凇敖庖隆敝畷r,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xiàn)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苯又銓懢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爸埂庇谑裁茨??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shù)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jié)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guān)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quán)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分層賞析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zhuǎn)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lǐng)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叭霊簟倍郑言鹿鈹M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yīng);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lǐng)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lǐng)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