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維摩詰所說經》,在毗耶離大城中,有一位長者名叫維摩詰,雖非出家當和尚,但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深植善本,久于佛道,心已純淑,對大乘佛教教義諳熟于心。是不是佛教徒的佛教徒。這就是所謂“居士”。一次,佛在毗耶離(義為富庶平廣之地)庵羅樹園說法,眾比丘、菩薩、萬二千天帝、諸天、龍、神(又稱人天)、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羅喉羅等都來聽法。但維摩詰現(xiàn)身有疾,未曾前來聽法,于是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孫并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維摩詰借機廣為說法。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即佛)寧不垂憫?佛知其意,便令文殊師利前往問疾,文殊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入毗耶離大城。此時,維摩詰通過意念已知文殊率眾來問疾,他便將自己的臥室騰空,遣散所有侍從,僅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來到維摩詰的臥室,見室內空空,獨臥一床。沒等文殊開口,維摩先問道:“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遍_口就在闡述佛教玄理,按照僧肇的解釋:“將明法身大士,舉動進止不違實相,實相不來,以之而來;實相無見,以之相見;不來而能來,不見而能見。法身若此,何善如之?!蔽氖饣卮鹫f:“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鄙亟忉專骸懊鳠o來去相,成凈名之所善也。夫去來相見,皆因緣假稱耳。未來亦非來,來已不更來;舍來已不來,復于何有來去?見亦然耳?!币灰娒鎯扇硕己孟裨谡f繞口令,別人很難聽懂。按照大乘佛教教義,來、去、見等行為,并非實相,也就是說,行為本身沒有實際意義,一切隨需要而變化,即僧肇解釋的“皆因緣假稱耳”。文殊接著問維摩病得厲害否,因為什么得病,得多久了,怎么能治好等等。維摩回答得更妙,他說因為可憐眾生有病,所以我也??;如果眾生不得病,我也就無病,不治自愈。以下又圍繞“空”展開論辯,仍不外闡述佛教教義。
自東晉顧愷之創(chuàng)“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的維摩形象之后,歷代畫維摩形象,都遵從這一模式,即臥床病態(tài),形象清癯瘦弱,但充滿智慧,似能言善辯的書生。如敦煌莫高窟103窟唐代壁畫維摩形象,所不同的是,坐床上有一華麗的大罩。傳為李公麟的維摩演教,則更突出維摩的智慧,而減弱病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