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佛教沒傳來之時,因道家崇尚自然,所以很少為了刻像毀山裂石,而在中國的飛天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征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墓葬中和羽人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各類神仙。
戰(zhàn)國甚至更早期墓葬中就有升仙場景,東漢以后隨著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的傳播更為流行。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jīng)把壁畫中的飛仙亦稱為飛天,是飛天、飛仙不分。
后業(yè)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fā)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在藝術(shù)形象上互相融合。敦煌飛天指的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后來成為中國獨有的敦煌壁畫藝術(shù)的一個專用名詞。
這句話是對的。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chuàng)建同時出現(xiàn),從十六國開始,歷經(jīng)十個朝代,歷時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一千余年間的敦煌飛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tài)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
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公元366--535年),大約170余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
從西魏到隋代(公元535--618年),大約80余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相融合,創(chuàng)新變化的階段,是中西合璧的飛天。
到唐代,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敦煌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