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東西,密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體積相同時,它們的質(zhì)量是不一定相同的,這跟物質(zhì)有關(guān),比如說水,換算下來,1升=1公斤=2斤,油的話,同樣是1升,它密度小,重量就只有一斤多一點。
升在國際單位制中表示為L,其次級單位為毫升(mL)。升與其他容積單位的換算關(guān)系為:
1L=1000mL=0.001立方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L=1dm*1dm*1dm=10cm*10cm*10cm
1mL=1立方厘米=1cc
1立方米= 1000升
擴展資料:
千克是質(zhì)量的單位,而質(zhì)量就相當于日常說的一樣東西有多“重”。然而,質(zhì)量實際上是一個帶“慣性”的性質(zhì);也就是說,一物體會在無外力的情況下傾向于保持既有的速度。當一質(zhì)量為一千克的物體在一牛頓的力作用下,會獲得一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約相等于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十分之一)。
物質(zhì)的重量完全隨本地的引力強度而定,而質(zhì)量則不變(設(shè)該質(zhì)量并非以相對論性速度相對于觀察者運動)。
相應(yīng)地,在微引力下的宇航員不需任何力氣就能舉起太空艙內(nèi)的物體;因為物體“沒有重量”。然而,物體在微引力下仍保有其質(zhì)量,宇航員需使出十倍的力才能把十倍質(zhì)量的物體以相同的加速度加速。
漢唐制度,一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宋代改制,以重量單位石為容量單位,一石=2斛=10斗,今廢止。
秦漢時期,一升約180~220毫升。魏晉時期大幅增長,至隋唐遼宋時期,一升約600~660毫升。宋元時期繼續(xù)增長,明初一升約1000毫升,此后也有增大現(xiàn)象。
中國古代官府以容量為準,收糧或支付官員俸祿。類似的,市場也以容量為準交易糧米(包括麥、粟等)。
以比重0.8或0.9的糧食計算(注:一升水重一公斤):
根據(jù)《漢書·律歷志上》:一斛為兩千龠,黍兩龠重一兩,一斛黍重一千兩,即62.5斤。因此,秦漢時期,一斛黍重約半石,一石黍積約兩斛。(注:秦漢一兩16克,因此一斛黍重16千克)。
根據(jù)秦漢一升黍重十兩(約190毫升黍重約160克),該黍比重約0.85左右。
根據(jù)南宋改斛為石(已廢止):南宋中期十斗(容量一石)糧食重約一百二十斤(重衡一石),比重0.9的糧食一百二十斤體積約八萬毫升,得每升約800毫升。(注:南宋一斤約600克、一兩約37.5克)。
根據(jù)清末一升米重2000克:比重0.9時每升2222毫升,比重0.95的情況下,得每升約2100毫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