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釋義:
李龍眠畫的羅漢渡江圖,共有十八人。但因畫上一角已損壞模糊,僅存羅漢十五個半,以及三個童子。畫中沒有渡江有五人。一個正巧在畫紙損壞處,只看到腰和腳。一個戴著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飄揚,好像并不想渡江。
一個直立著眺望遠方,自言自語。一個左腳跪著,右腳蹲著,兩手交叉抱住膝蓋,兩只鞋子脫放腳邊,回頭微笑著。一個坐在岸邊,用手撐住地面,把腳伸進水里,好像在探測江水的深淺。
正渡江約有九人:一個用手提起衣擺,一個左手拄著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張得大大的合不攏來。一個脫下衣服,兩手托著,頂在頭上。一個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頭看兩手托衣的人。兩個童子頭發(fā)散亂,共抬一人渡水。
他們抬著的人,眉毛長長的,蓋住面頰,長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龍。一個仰著頭看長眉老人。一個相貌也老了,駝著背拄著手杖,離岸不遠,神情好像在慶幸快要到達了。一個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睜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緊緊的,反過手來背著他,好像重得受不了。
一個相貌比駝背的更老,右腳已登岸,左腳還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個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勢要拉他上來。老人嘟著嘴,皺紋畢現(xiàn)。又有一個已登岸的,還赤著雙腳,拿出鞋子準備穿上,卻又抬頭看著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著。
羅漢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稱呼,后代流傳的高僧傳,還有神僧乘法杖飛行、坐木杯渡水的記載。而這些羅漢渡江,竟然如此艱苦,真是令人奇怪。
我推測作畫者的用意,難道是因為佛陀的舉止言語,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學佛的人,卻只想尋求奇幻特殊、令人驚喜的事,所以畫這一幅圖,來告誡提醒人們嗎?從前人說太清樓所藏的呂洞賓畫像,相貌莊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畫家畫的揚揚自得的樣子不同,應當就是這個用意。
原文:
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滅,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壞紙,僅見腰足。一人戴笠攜杖,衣袂翩然,若將渡而無意者。一人凝立無望,開口自語。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雙屨脫置足旁,回顧微哂。
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測淺深者。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視,口呿不合。一人脫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視捧衣者。兩童子首發(fā)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長眉覆頰,面怪偉如秋潭老蛟。
一人仰面視長眉者。一人貌亦老蒼,傴僂策杖,去岸無幾,若幸其將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閉口,以手反負之,若重不能勝者。一人貌老過于傴僂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勢起之;老者努其喙,纈紋皆見。
又一人已渡者,雙足尚跣,出其履將納之,而仰視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軒渠自得。按羅漢于佛氏為得道之稱,后世所傳高僧,猶云錫飛杯渡。而為渡江,艱辛乃爾,殊可怪也。
推畫者之意,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皆與人同,而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變幻、可喜可愕之跡,故為此圖以警發(fā)之歟?昔人謂太清樓所藏呂真人畫像儼若孔、老,與他畫師作輕揚狀者不同,當即此意。
此文出自明·黃淳耀所寫的《李龍眠畫羅漢記》。
由于北宋統(tǒng)治者對于道教的重視,道教壁畫的創(chuàng)作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宮廷組織了多次創(chuàng)作活動。王靄、高益、王瓘、武宗元、王拙、孫夢卿、趙光輔、孫知微、勾龍爽、高文進、武洞清等都是此類高手。但隨著寺廟的破壞,這些人的畫跡已不可見。但是可以從敦煌的宋代洞窟及蘇州瑞光塔出土的“四天王像”中見到宋代宗教壁畫的風尚,主要還是受吳道子傳派的影響。肖像畫的突出成就則表現(xiàn)為宮廷寫真高手和民間寫真畫師的活躍,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傳為宋代的帝后畫像及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和耶魯大學博物館的北宋無名氏所繪的王渙等四人的肖像,也可以作為研究的參考。人物故事畫和風俗畫的發(fā)展則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李唐的《采薇圖》和《晉文公復國圖》都暗含有深刻的寓意,或者可以說表達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他的學生蕭照創(chuàng)作的《中興瑞應圖》、《光武渡河圖》等都是借近世或古代的歷史故事為趙構歌功頌德的。劉松年的《中興四將圖》則描繪岳飛等抗金名將,是現(xiàn)實題材的典范。雖然這些人物畫不能脫掉層層的重負,但是較之前代仍然時有更加富于意匠的經(jīng)營。梁楷的減筆人物畫更是在發(fā)展寫意人物畫的技巧方面作出了卓絕的貢獻。風俗畫的發(fā)展則是隨著宋代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市民文藝創(chuàng)作的繁興而興起的,反映的社會面之廣,人物階層之豐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意義已經(jīng)超出了美術的范圍。著名畫家燕文貴的《七夕夜市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都是描寫城市生活的名作。毛文昌、陳坦等則以描繪農(nóng)村生活習俗為長。今所存祁序的《江山牧放圖》為此代表。
《宋-劉松年-書羅漢圖》
劉松年(約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門,故有劉清波之號,清波門又有一名為“暗門”,故其俗呼為“暗門劉”。
后人把他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傳世代表作品有:
《四景山水圖》卷及《天女獻花圖》卷,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開禧三年(1207)作《羅漢圖》軸和嘉定三年(1210)作《醉僧圖》軸,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雪山行旅圖》軸藏四川省博物館;
《中興四將圖》卷傳為其所作,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傳世作品還有《西湖春曉圖》、《便橋見虜圖》、《醉僧圖》等。著有《溪亭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