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因禍福避趨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作者:林則徐 【清代】 賞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一八四二)八月,林則徐自西安啟程赴伊犁,臨行前作此詩留別家人。
這首七律詩前三聯(lián)的寫法,很像在告別時與家人話衷腸。開頭兩句說:我能力低微而久當(dāng)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憊,要繼續(xù)全力以赴地操勞政事,以我這樣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難以支持了。此時林則徐已是五十七歲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話語中隱隱透出一場大風(fēng)暴后他那種疲乏而低沉的心緒。然而,作為一個政治家,決不以個人的進(jìn)退榮辱縈懷,于是,他話鋒一轉(zhuǎn)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想到了春秋時著名宰相鄭國大夫子產(chǎn),因?qū)嵭姓谓?jīng)濟(jì)改革,遭到國人誹謗,子產(chǎn)說:“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這才是一個政治家應(yīng)有的品格??!林則徐自勵道:倘使有利于國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獻(xiàn),怎能因為是禍就避開,是福就爭取呢?
第二聯(lián)這兩句詩含意很豐富。一,是指目前貶戍伊犁事。從同時寫的另一首留別詩“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臺”句,表明有人說他此次遠(yuǎn)戍,將如俚諺所云“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詩人在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禍,自己也在所不辭。二,表明自己過去所作所為,主要指禁煙和抗擊英軍,也都是從“利國家”“不避禍?!边@一宗旨出發(fā)的。三、對未來,自己也將一如既往,不改愛國初衷。寫此詩后數(shù)日,林則徐《致姚春木王冬壽書》說:“自念禍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雖放逐,安能委諸不聞不見?”這段話正可作為這兩句詩意最好的注腳。實際上這一聯(lián)詩集中體現(xiàn)出林則徐的一生為人。據(jù)說作者生前最喜愛自己這兩句詩,經(jīng)常聽到他嘴邊吟誦有詞,乃至被其子寫入訃告之中。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評曰:“蓋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詩常不去口?!?/p>
意思: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
出自:清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二》
原詩: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二
清代: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釋義:
我能力低微而肩負(fù)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盡。一再擔(dān)當(dāng)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前迎受嗎?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dāng)一名成卒適宜。
我開著玩笑,同老妻談起《東坡志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