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是一個憧憬罷了,路還遠著!2014年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y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實際上,“餓死”癌細胞的想法很早就有了。早在1971年,哈佛大學佛克曼教授就提出這一設想,通過單克隆抗體中和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就能切斷腫瘤細胞的血液及營養(yǎng)供應。這種抗腫瘤療法被稱為“抗腫瘤血管生成療法”,也被形象地稱為“饑餓療法”。1994年,哈佛大學癌癥研究中心曾采用該療法一次治愈了7只劉易斯肺癌小鼠。目前,“抗腫瘤血管生成+抗腫瘤細胞增殖”的“A+治療方案”已在許多醫(yī)院普及。
以GLUT1為靶點,開發(fā)出特異性抑制劑來阻斷葡萄糖轉運至癌細胞,讓癌細胞因缺乏營養(yǎng)供給而無法生存的想法,多年前就已有人提及,并為此申請了相關研究課題。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任何GLUT1抑制劑在臨床上的應用。目前,有人篩選出對肺癌有效的GLUT1抑制劑,其在腫瘤細胞株及荷瘤動物中的評價結果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表,顯示出較好的抗腫瘤效果。(A small-molecule inhibitor of glucose transporter 1 downregulates glycolysis, induces cell-cycle arrest, and inhibits cancer cell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
雖然GLUT1蛋白質的結構已被解析出來,但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研發(fā)、臨床前及臨床試驗等尚未開始,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解決上述特異性及誘導性等方面的問題,也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現(xiàn)在就一味憧憬它美好的抗腫瘤臨床應用前景,似乎為時過早。(部分自人民日報)